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6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中国四月份对德国出口暴增了52.8% ,但德企对中国去依赖化进程仍在继续中

新华二代在德国 新华二代在德国 2022-06-29



最近,一条关于中国今年四月份对德国出口暴增的新闻引起很多人的关注。


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惊讶。明明世上最大港口四月份因疫情受到严重影响,为何对德国的出口反而对比去年同一时间增加了52.8%呢?


这该如何解释?


让我们看一下信息源出处,即德国联邦统计局的官方数据。

1





内容摘要:


➦ 2022年4月与中国的对外贸易基本未受封锁影响。


➦ 化工产品的进口量比去年同月增长近六倍。


➦ 德国对俄罗斯的出口持续下降。



详细内容:


出口


2022年4月的德国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受到中国疫情和相关货运中断的影响。


根据联邦统计局(Destatis)的报告,与2021年4月相比,德国从中国的进口增加了52.8%,达到167亿欧元。相比之下,德国对中国的出口下降了1.5%,至83亿欧元。


2022年4月,德国对中国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出口同比增长了4.0%,价值26亿欧元,但机械出口下降了13.4%,为14亿欧元。


进口


德国从中国进口的强劲增长(+52.8%)主要因对化学产品的进口,总价值为44亿欧元。2022年4月从中国进口的化学产品与去年同月相比增加了近六倍(+469.2 %),例如从中国购买生产药品的原材料有明显增多。


此外,从中国进口的其他产品类别也大幅增加:数据处理设备的进口增加了20.4%,达到44亿欧元,电气设备的进口增加了27.1%,达到19亿欧元。


小总结: 德国在2022年四月份与中国的贸易中出现84亿欧元的贸易逆差。贸易逆差是指进口大于出口。其中化学产品、数据处理设备和电气设备这三类产品就高达107亿欧元,占总额的64%。


2

如果仅仅只关注中德贸易,似乎少了点。让我们再看一眼德俄在同一时间的贸易数据。


出口


据联邦统计局显示,德国对俄罗斯的出口继续下降,2022年3月同比2021年下滑了近60%。


2022年4月,德国向俄罗斯出口了价值8.282亿欧元的货物,比去年同月减少了64.1%。与2021年4月相比,机械出口下降了57.7%,至2.269亿欧元;化学产品出口下降了53.1%,至1.141亿欧元。


进口


德国从俄罗斯的进口增长了41.9%,达到37亿欧元。


从俄罗斯进口的最重要商品是原油和天然气,增加了37.8%,达到22亿欧元。


其他重要的进口商品是焦炭和石油产品(+94.3 %,达到4亿欧元)和煤炭(+334.7 %,达到4亿欧元)。


从数量上看,发展趋势刚好相反。2022年4月,德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商品在数量上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6.1%。但由于价格上涨,特别在能源领域,因此进口的额度在上涨。


小总结: 中国和俄罗斯对德国的出口在今年四月份都明显暴涨,分别是52.8%(167亿)和41.9%(37亿)。但中国对德国出口的总额是俄罗斯的4.5倍。


3


今年四月份的数据贸易很好看,但实际上不完全是。它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 还没受到疫情影响。

第二: 德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距离拉大是因为化学产品与去年同月相比增加了更惊人的+469.2 %。


两者加一起,就出现了中国在四月份对德国的出口增加了惊人的52.8%的新闻。 


不难想象,该百分比在今年五月份会有所下调。即便如此,德国大概率还是贸易逆差国。


这只是短期现象,既不要过度解读,也无需过度乐观或悲观。


3


德国《经济周刊》在6号13号同时刊登了下面两篇报道:


关于德国驻华企业继续撤资的报道


关于今年四月份中国对德国出口增加超过50%的新闻



四月份的统计数据仅仅只陈述了四月份的数据。不能以此为依据而得出结论,中国对德国的出口都会保持那么强势,贸易顺差/逆差会逐渐增大。


这篇《经济周刊》报道的两位作者引用了一位汉堡律师事务所(Graf von Westphalen)驻上海的负责人Patrick Heid。Heid自2010年生活在中国上海。他的工作是协助德国中小型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据报道,该事务所在过去的生意一直都蒸蒸日上,大家都想进入中国市场。但从今年起,它的生意依然很好,可方向变了,客户们都想着如何离开中国市场。Heid的原话这样说道: "Da formiert sich gerade eine große Welle." 用白话讲就是,正逐渐形成一种退(出中国市场的)浪潮。


媒体就该现象背后的原因已经做过很多报道: 防疫措施、德国员工不愿意继续待在中国、供应链的韧性、德国公司有找不到替代职工问题等等。据Heid对《经济周刊》表示,仅仅是因为缺乏雇员这一项,在中国的德国公司数量也会继续减少。德国公司数量减少,大概率也牵涉到投资减少和裁员等议题。德企在中国直接聘请的员工数量高达一百万。


德国工程联合会(Verband Deutscher Maschinen- und Anla- genbau)对驻华会员做的一项调查: 您目前在中国的业务是否受到限制?大家不妨回顾一下文章开头的内容: (2022年4月,德国机械出口下降了13.4%,为14亿欧元。)


4


整体上而言,这篇文章并没有提供真知灼见的观点,更多地只是验证了一个趋势,即不少德国企业想尽可能减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关于德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基本上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1. 完全脱钩是不可能的。适当的去依赖化或供应链多元性是必然的。


2. 德国或许就是全球最依赖中国市场以及双边贸易额最高的国家。说到去依赖化过程,德国驻华企业的表现具有重大象征意义: 假如德企能做到去依赖化或实现多元政策(或 "中国+1" 政策),其他国家则能容易实现。



德国宝马公司今年六月初宣布,在匈牙利投资10亿欧元建厂。从2025年开始生产电动车。这项决策或许跟中国防疫措施无关,而是此前做出的决定,但在这个时间点公布,难免让人产生某些联想。再或许,宝马这项决定也不一定是针对中国的,也可以理解成多元或政策的一部分。如果宝马投资中国以外的区域,在中国的投资就会减少。


据一项调研显示,因供应链受到破坏,三分之一的德国驻华企业暂时叫停投资。


德国驻海外,尤其是驻华企业数量之所以那么多,之所以那么强,其中一个常常被忽略因素是德国政府为他们提供了投资担保。前不久,德国经济部首次拒绝了大众的相关申请。这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迹象。


3. 德国的去依赖化主要看汽车业、化学业和机械设备制造商。中小型企业的去向也很重要,因为他们也雇佣了很多中国员工。


4. 关键性原材料的依赖如镁、稀土、锂和钴大概率会相对下降。


无论是看好或唱衰中国市场派,他们多少会有点失望,因为答案在两者之间。短期内很有可能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从中期与长期的角度来看,去依赖化或多元化的概率疑似更高。关于这个问题,想知道答案,需密切关注相关新动向,不能仅凭一条报道,或某个权威人士的讲话。事实胜过雄辩。该来的迟早会来,不该发生的再强求也没用。


这不是我的主观意见,因此也说不上乐观或悲观主义,而是根据当下的德国舆论(包括内政)以及由国际大环境所决定。如果有谁从来不看德文报道以及德国(政治)对此问题的态度,就无法客观地做出判断。


这篇《经济周刊》文章后半部分还专门提到香港。因此次疫情以及相关防疫措施,香港以往的优势也在逐渐消失,而变得毫无意义。


再回头看今年四月份的贸易数据。它大概率不是趋势。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德国人在上海: "他们不希望我们在这里了。"


德国人在南京: "最让我恼火的是这种不确定性。"


上海的德国商会代表: 德企的真实想法


最近德媒就中国报道都绕不过的一个主题


上海疫情: 中国德国商会的一份倡议书


到底有多少德国人已经或准备离开中国?它会带来哪些潜在影响?


一篇关于中德经济依赖性的学术报告


越南会成为德国新的宠儿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